1.明确分析目标
确定网络问题类型:明确要解决的网络问题是性能下降、故障排查、安全检测还是其他特定问题,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。例如,如果是网络速度突然变慢,可能需要重点分析带宽占用和数据传输延迟等情况。
定义关键指标:根据分析目标确定关键指标,如网络吞吐量、延迟、丢包率、带宽利用率等,这些指标将作为评估网络性能的重要依据。
2.数据收集
选择合适的监测点:在网络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节点或链路作为监测点,以便获取准确的数据。例如,在企业网络中,可以选择服务器、路由器、交换机等关键设备的端口进行监测。
配置监测参数:根据分析目标和关键指标,配置网络分析仪的监测参数,如监测的数据包类型、协议、端口号等。同时,设置合适的采样频率和监测时间,以确保能够收集到足够的数据。
开始数据收集:启动网络分析仪开始收集数据,在收集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,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损坏。
3.数据网络分析仪的数据预处理
数据清洗: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,去除无效数据、重复数据和错误数据。例如,去除因网络故障导致的异常数据包,或者去除重复的广播包等。
数据转换:将原始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,如将数据包的时间戳转换为相对时间,将字节数转换为更直观的单位等。
数据分类:根据数据的来源、类型、协议等信息对数据进行分类,以便后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。例如,将 TCP 数据包和 UDP 数据包分开分析,或者将不同应用产生的数据包进行分类。
4.数据分析
1)流量分析
总体流量趋势:观察网络流量的总体趋势,了解网络的繁忙程度和使用情况。可以通过绘制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分析,找出流量的高峰和低谷时段。
协议分布:分析不同协议的流量占比,了解网络中各种协议的使用情况。例如,如果发现某个时间段内某种协议的流量异常增加,可能需要进一步排查该协议是否存在问题。
源/目的 IP 地址分析:确定主要的流量源和目的地,找出哪些 IP 地址之间的通信量较大,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的 IP 地址连接。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或性能问题。
2)性能指标分析
带宽利用率:计算网络的带宽利用率,了解网络是否处于饱和状态。如果带宽利用率过高,可能会导致网络拥塞和性能下降。
延迟和抖动:分析数据包的延迟和抖动情况,评估网络的实时性和稳定性。高延迟和大抖动可能会影响实时应用的性能,如视频会议、在线游戏等。
丢包率:统计数据包的丢失情况,丢包率过高可能会导致数据传输不完整,影响网络应用的正常使用。需要找出丢包的原因,是网络拥塞、设备故障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。
3)故障诊断分析
错误数据包分析:检查数据包中的错误信息,如校验和错误、序列号错误等,找出存在错误的数据包。错误数据包可能是由于网络设备故障、线路问题或软件错误等原因导致的。
连接状态分析:分析网络连接的状态,查看是否存在连接中断、重连等情况。连接不稳定可能是由于网络设备配置不当、信号干扰或物理链路故障等原因引起的。
异常流量检测:通过设置阈值或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,检测网络中的异常流量,如 DDoS 攻击、蠕虫病毒传播等。及时发现异常流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,可以防止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。
